聚焦两会医改《学习报告:全面推进新医改的号角已经吹响》
2012-07-16 14:36:58
昨天(3月5日),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鼓舞人心,并且就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做了比较大篇幅的论述。现请到了对医改有长期关注和深入研究的社长和总编辑来谈谈学习报告的感受。
王硕 《健康报》社长兼总编辑
王硕:温总理对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描述,其篇幅和笔墨是历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大的。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民生特别是医药这方面的民生问题,讲的越来越多,并且在报告中阐述的医改要在三年中实现五项具体的改革措施,讲的很全面,比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年内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尤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也就是三年内基本上每个农民都有医保了。这将使大部分农民受益。如果推进理想的话,医疗卫生的状况肯定会上一个台阶。
当然,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感觉要达到这些目标难度并不小,多个部委共同参与这项工作,另外呢,改革开放30年来积累的问题还是挺多的,比如说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长特别快: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数均有了非常高的增长。这么高的需求量就使得大医院,特别是大医院和专科医院变得人满为患,这样找高水平的大夫看病就比较难,这就是大家一直议论的“看病难、看病贵”。
孟宪励:每年的“两会”都是百姓关注的焦点,老百姓最关注的是跟他息息相关的问题,医改就是核心话题之一。医疗卫生事业目前积累的问题多,谁也不可能短期解决,谁也没有“一招鲜”的东西。我觉得千头万绪脱不了“标本兼治”这四个字。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我觉得体现了这样一个思路。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提出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扩大免费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城乡居民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15元,以后逐步提高。增加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职业病、地方病防治的专项投入”这一段。在多少年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下,但是这种模式多对国民健康的改变能带来多少好的作用,人们应该有所反思。今日之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慢性病也大量增加了,再加上我们医疗服务资源的不充分,加上我们的社会保障不充分,所有的矛盾都反映在“看病难、看病贵”这一核心问题上。温总理的政府报告很全面的反映了“标本兼治”的思路。
汪彦斌:温总理的报告强调了政府责任,比如说3年要投入8500亿,其中将近五分之二是中央投入,这是第一点。还有一点是强调“标本兼治”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是制度建设提供标准、提供保障。再一个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这一块,这是人的基本人权。有了制度、标准以后才可以公开、公平、透明、效率。
另外,报告里强调了“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我理解医务人员也可以是广义的概念,不仅仅是医师,还有药师。再一个印象比较深的是鼓励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这是写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面的原则。现在就是怎么能够在配套方案里面落到实处?我希望每一个“分开”都有一个“分”的目标和措施。还有一个亮点就是要发挥中医药在防治治病中的作用。
王淑军:刚才汪总提到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治病中的作用”,十七大的时候我记得是“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虽然只是一句话,但是中医药是贯穿于整个医改的过程当中的。中医药、民族医药的作用不仅仅是防病治病,而是为医改提供了一个低成本可持续的战略。
温总理的报告,提出的医改5项内容是更加明确了,我认为是全面推进医改的动员令,吹响了全面医改的号角。
赵红:我最关注的就是公立医院的改革试点。近年来,全国医务人员承担的压力非常大,比如说一天上午要看100个病人,这种心理压力是巨大的。当然,也有医学本身的专业性所致,由于医学的专业和特殊性,在社会上的传播和沟通就比娱乐界、时尚界的沟通困难得多。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非常非常重要,有利于提高他们积极性的努力都值得去做。比如,要给政策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的收入,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
我记得小时候都说最神圣的职业是医生和老师,现在很多人都不再说了。这跟国外的情况正好相反。